公元234年开户配资炒股,诸葛亮临终前告诉魏延:“执掌三军,你是最有资格的人。”可是等魏延走后,诸葛亮又叮嘱马岱:“我死后,魏延必然会反,三军定会大乱!”马岱疑惑:“丞相是让我斩杀魏延?”
在三国时期的群雄争霸中,蜀汉能够在夹缝中生存并发展,除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之外,还有一批出类拔萃的将领在前线浴血奋战。其中,魏延就是这样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。作为征西大将军,魏延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,他不仅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,更是在军事战略上展现出独特的远见。
魏延早年追随刘备,在蜀汉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不少功劳。随着时间推移,他的军事才能逐渐显露,尤其在统领军队方面展现出过人的能力。
虽然未能跻身五虎上将之列,但魏延的官职实际上要高于黄忠、赵云等人,这足以说明他的能力得到了充分认可。在北伐期间,魏延更是成为仅次于诸葛亮的重要军事指挥官。
然而,魏延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。这个大胆的军事计划虽然被诸葛亮否决,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魏延在军事战略上的独特见解。这份计策不仅展现了他敢想敢做的性格特点,也凸显出他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见卓识。
在蜀汉的军事体系中,魏延的地位举足轻重。诸葛亮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对他的信任,甚至在临终前还对魏延说:"执掌三军,你是最有资格的人。"这样的赞誉无疑是对魏延军事才能的最高肯定。
但有趣的是,当魏延离开后,诸葛亮却转而对马岱说:"我死后,魏延必然会反,三军定会大乱!"这看似矛盾的态度背后,实则暗藏着诸葛亮对蜀汉政局的深切忧虑。
在这个时期,蜀汉内部的政治格局已经悄然发生变化。随着北伐的持续推进,军事集团的影响力不断扩大,而以杨仪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也在积极争取话语权。
魏延作为军方的重要代表人物,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权力博弈中。他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,使他在这场博弈中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。
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,加上魏延本人与其他大臣的关系并不融洽,使得局势变得愈发微妙。诸葛亮作为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,必须在维护国家稳定和用人所长之间寻找平衡点。
公元234年,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,深知自己时日无多。在这个关键时刻,他召集蜀汉重臣召开了一场极其重要的秘密会议。
会议上,众臣商议了撤军计划,并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部署。为了稳定军心,确保撤退顺利,诸葛亮特意安排将军队分批撤离的计划。
在这场意义重大的会议中,一个引人注目的细节是魏延的缺席。作为征西大将军,魏延的军衔和地位都在与会的其他将领之上,但他却被刻意排除在外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诸葛亮在军队撤退的安排中,特意将魏延安排在断后位置,而让姜维断其前路,这样的布局用意深远。
与此同时,新老势力的更替正在蜀汉内部悄然进行。以杨仪为首的新兴文官集团正在逐步壮大,而以蒋琬为代表的中间派势力也开始崭露头角。这种权力格局的变化,使得一向与文官不睦的魏延处境愈发艰难。老一辈将领们看到这种变化,也开始重新衡量自己的立场。
就在这种复杂的政治氛围中,魏延做出了一个足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。在得知诸葛亮死讯后,他违背军令,擅自下令焚烧栈道。这个决定虽然从军事角度来看有其考量,但却导致他失去了最后的军心。原本就对他态度疏离的将士们,此时纷纷选择离他而去。
事态的发展证明了诸葛亮的先见之明。当军队中出现分歧时,那些曾经追随魏延的将士们都站在了杨仪一方。
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对抗中,孤立无援的魏延最终被马岱所杀。然而,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,魏延的死并没有给蜀汉带来预期中的安定。杨仪在魏延死后也逐渐暴露出专权的野心,最终同样难逃被除掉的命运。
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既有其高明之处,也暴露出一些局限。他虽然成功防范了魏延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,但却未能完全解决蜀汉的根本问题。
失去了魏延和杨仪这两位重臣后,蜀汉的军政体系出现了明显的断层。此后,即便有姜维这样的将领挑起大梁,但由于种种制度性的缺陷开户配资炒股,使得蜀汉在与魏国的较量中逐渐失去优势。
Powered by 香港联华证券_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_国内可查十大配资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